徽商从边缘走向中心,背后是大运河的功劳?
发布时间:2019-11-13 09:14:32长三角地区的大运河,包括苏北运河、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,是迄今整个大运河中航道等级最高、货物运输量最大、运输效率最好的河段。大运河的优势不仅在于本体的运输状态,还在于沟通的水系最多、支线配套最好的水运主通道,与长江构成十字交叉、四通八达的黄金水道。江南的明清工商业、近代民族工业、当代乡镇企业等,都与大运河的水运优势发展起来的。如今,常年仍有来自十三个省市的船舶进行繁忙的运输活动,将各种货物分流到江浙沪皖的四面八方。
隋唐以后至今,长三角始终是中国人流物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,人员往来、学问交流、商业贸易,都取决于便捷低廉水路的支撑。清末日本人论中国商业地理,特别重视水路交通,胜部国臣编著的《中国商业地理》对水路有深刻认识:“中国商业之要津,概得利涉之方便,故水路者,实其天然交通之机关也。计其域内,无论江河运河,皆脉络相通,所以搬运货物,渡济人民,鼓楫扬帆,瞬息百里。”近代中国由于现代交通不发达,水路的运输成本很低,比较成本优势明显,帆船运输仍然占货物运输的90%以上。
徽商从边缘山区进入长三角腹地大运河沿岸,四处出击,形成了“无徽不成镇”局面,已然居于中心地位。徽州人与大运河沿线人民共同创造出灿烂的城镇学问,涌现了许多引领思想学问发展的思想家、政治家和知识家,演绎了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盐商富商大贾、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,创造了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,以及无数戏剧文学、诗文歌赋、琴棋书画、文房四宝等,与此同时,徽州民风习俗对运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。
新安江航线是明清徽商走出封闭山区,走向大运河,落脚于各个运河城市的主要交通线路。来自古徽州(歙县、黟县、休宁、祁门、绩溪、婺源)的徽商在运河沿线的分布应是由南而北,从江南运河到江北运河,杭州、苏州、上海、扬州、泰州、淮安等都有徽商活动,其中杭州、苏州和扬州最多。这条线路与吴越古道、徽杭古道等都是明清徽州人经商、任官、科考、旅游、宗教活动等进入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交通线路。
然而,并不是徽州人都有闯荡天涯的决心有勇气。对大多数古徽州人来说,生活在丛山峻岭、群山环抱的封闭世界里,徽杭古道、吴越古道等道路崎岖,高地不平,延展数十百里,只有超过激流险滩,顺新安江绕水转山,十天半月之后才能够来到下游平原,与其吃这样的辛苦,还不如安稳生活在老家,经营几亩田地,过着艰难却又快乐的日子,并非不可。詹元相在科举失利后,便在家享受快乐生活,日记中记载小日子其乐融融。